第14章 诟病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刘家五小只不是在录歌的路上,就是在吴宣仪的录音棚里学习怎么唱歌。

为此,吴宣仪专门给她们找了女性的声乐老师。

毕竟是教声乐,难免有些身体触碰,如果被老公知道了,估计又要大发雷霆。

而在这两天时间里,刘长安却是在宋轶的家里写着剧本。

其实,刘长安做事向来是很专注的。

《狂飙》作为一部长达三十九集,展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的政法剧,高开高走,吸引着各年龄层观众的追剧热情。

收视率跟剧名一样一路狂飙,一骑绝尘,收视份额稳居同时段第一,在电视端累计收获近四亿的观众规模。

在视频播放网站内的热度值首次破两亿,登顶热度值总榜第一,超越了此前所有的爆款剧。

该剧最高正片播放市占率超百分之三十,断层领先其余电视剧。

更是在大结局当晚收获了百分之四的收视率。

上映期间,微博、短视频平台等等各大社交媒体软件上更是隔三差五的看到与《狂飙》有关的话题。

《狂飙》这个故事的大致走向,二十年前,意气风发的刑警安欣与倍受欺负的鱼贩子高启强相识,而后随着高启强逐渐偏离正途,安欣意识到在京海市社会发展的背后正是以高家兄弟为首的黑恶势力暗流汹涌,两人分道扬镳并展开了长达二十年的正邪较量。

“二十年后,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常态化的背景下,督导组雷霆出击,安欣协同专案组彻查强盛集团犯罪团伙及其背后的保护伞,最终京海市得以拨云见日、清风正气。”

对黑白两股力量不同角色的深入刻画,是《狂飙》在首播就能获得观众肯定的关键。

这部电视剧以群像叙事展现扫黑行动中的黑白较量和复杂人性,人物群像如两股相斥的磁场,足够激发观众的代入感与强烈共鸣。

拍摄此剧的难度还是有的,为此的两天时间里刘长安都在写故事大纲。

故事大纲能让刘长安理清整个故事的脉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完整的剧情回忆起来。

两天的时间里,刘长安几乎不停的敲打着键盘,《狂飙》的故事大纲出现在电脑上面

两天后,卧室的书房恢复了安静。

刘长安把狂飙原本的诟病修改了。

第一个:角色的莫名其妙

首先就是,《狂飙》噶人的速度之快,绝对超出你的想象。

整部剧一共下线了19个角色,最疯狂时候一集下线四个角色,谭思言、李响、高启盛、陈书婷,好家伙,这比《死神来了》还狠。

如果说谭思言的死亡是因为政治斗争,李响、高启盛的死亡是因为黑白博弈,那么大嫂陈书婷的死亡多少有些解释不通,让人摸不清头脑。

还有就是众多配角的迷惑之处。

比如高启强的妹妹高启兰,在高启盛死后上线。

结果自带喜欢安欣二十年的设定,之间也没有任何铺垫,这个多少有些刻意和突兀。

还有白晓晨,纯纯的一个降智角色。

还有最后几集的全员对口型,除了高启强和安欣的角色能看出没变动,至于孟德海、赵立冬等其他人的口型和配音都对不上,结果就变成了谜语人一样让观众去猜原本的台词是什么,在前世或许是为了过审,但是这一世就没有必要,怎么大胆怎么来。

第二个,其实这部戏必然“烂尾”

前期在高启强的“成功之路”上浓墨重彩,观众完全没有厌恶这个反派,反而将他的人生理解成了底层人物逆袭的励志学。

以至于观众在看剧的时候,心里清楚高启强是错的,却又唏嘘高启强并没有其他选择。

比起那种天生坏种,观众更愿意看到一个鲜活立体的负面角色。

可是也正因为高启强的角色过于立体,又过于高光,最后只能是“降智”而亡。

而作为和高启强的对比,塑造的的正面人物安欣则被刻画得十分单薄,也强行压制了饰演安欣的张译的演技。

高启强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相较之下安欣则好像一个圣人。

为了正义可以牺牲爱情、可以不顾性命、可以没有任何私欲的坚守正义,但是,太完美了,完美得像个机器。

对此刘长安把安欣刻画得亦正亦邪,这样一来,这部戏会更现实、更有张力。

结局中黄瑶一封举报信就就扳倒高启强的结局太突兀了,安欣二十一年的付出、那么多警察同志的付出和牺牲、专项调查组的所有努力都不值一提,就黄瑶的一封举报信就结束了对局。

那前面谭思言死的太冤枉了,一样的举报信,不一样的结果,纯纯的大怨种。

也更让人不理解安欣这个角色的作用是什么?是看着高启强一路打怪升级的NPC吗?

还有背后最大的幕后黑手,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何黎明。

最终拿下的正厅级权位不是很高,现实中的保护伞权位应该更高。

现实却现实的不够,没有彻底放开的魄力。

喜欢本书,请将本站网址收藏

猜你喜欢